苏州科技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企业院士工作站

进军超高层地标建筑

 

    苏州日报2013年4月24日苏州调查栏目发表了《学科制高点“三个院士工作站的苏州故事”》专题介绍了苏州科技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企业院士工作站的情况。

    苏州科技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5年就已经具备了建筑工程设计甲级、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设计乙级等相关资质,近年来设计了吉林省南湖国宾馆扩建工程、中海国际社区235地块项目、日本大和地产苏州工业园区和风雅致、南京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木渎金竹广场等建筑。2009年获批成立了叶可明院士工作站,该工作站由苏州科技学院1956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作为“领衔”专家,吸纳多位苏州、上海建筑领域的高校学者、企业专家“入驻”。

    叶可明院士工作站完成了“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等科研成果。“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的运用,通俗点讲,就是把建筑设计师天马行空的创意图纸“落地”,为实体建筑的施工提供技术可能性的帮助。这些施工关键技术包括“复杂环境、特殊地质条件下超大超深基坑”、“高强混凝土研制、生产与超高程泵送”等项目。该项技术目前已经为南京紫峰大厦、苏州东方之门、上海中心大厦的施工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

    苏州东方之门作为苏州市的“城市地标”建筑,苏州科技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叶可明院士工作站作为背后的“智囊团”,对在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技术指导和科研支持。首先,区域临近金鸡湖,要克服遭遇软土、排水等困难;其次,轨道交通1号线从东方之门下方穿过,要解决震动问题以及两者间的互相影响。更重要的是,东方之门的两幢塔楼,沉降需同步,这比单体超高层建筑难度更大,两边建筑即便沉降差异1厘米,都可能导致钢结构断裂。整体建筑物的高负荷,使得东方之门项目拥有一般人难以想象的30米超大深基坑。东方之门地下为五层,实际上,东方之门的“根基”并不只止步于地下五层,它密集的“触角”,在地下五层之下,还要再“生根”近百米。数据显示,东方之门整个地下空间出土量达到60万立方米,共有桩基近2000根,平均每根长90米,总长度达18万米。

    很多市民目睹了东方之门的建造过程:先用厚钢板一段一段向上焊接“钢柱”,然后再在钢柱外面浇灌混凝土。这样的方法叫“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加型钢混凝土框架的结构形式”。其结构可以比喻为:“小钢管”外面“套”着“大钢管”,两个钢管之间用混凝土填充。这种技术既能用钢材做出时尚的楼宇外形,又能保证主体结构的稳固。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七日